
10月21日,清晨的曲阜,微风吹过王庄镇褚魏村的街巷,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麦香。56岁的黄伟推开自家庭院的铁门时,已有十余名妇女围坐在青石桌旁,手中的竹筢子在鏊子上翻飞,雪白的面糊转瞬变成金黄酥脆的煎饼。“这鏊子温度得掐准,高了焦、低了软,咱王庄的香酥煎饼,就赢在这口‘刚刚好’的脆劲儿上。” 黄伟的声音裹着蒸汽,在庭院里散开。
从1990年院子里露天支起的第一口鏊子,到如今辐射百余名妇女就业的“公司+庭院”工厂;从靠着自行车往“三孔”景区送煎饼,到抖音、天猫店铺稳居全国香酥煎饼电商销售前三——王庄镇的一块小煎饼,用35年时间完成了从“糊口手艺”到“富民产业”的蝶变,更托举起两代人扎根乡土、振兴乡村的梦想。
从露天作坊到“家门口的工厂”
“1990年那时候,哪敢想能有今天?”在王庄镇土特产展销中心,黄伟翻出手机里存的老照片:黑白影像中,几口干裂的黄泥鏊子摆在院子中央,他穿着打补丁的褂子,正弯腰往鏊子上倒面糊,身后堆着半袋刚磨好的面粉。“那时候没有遮雨棚,夏天晒得脱皮,雨天就得停工,一天干八个小时,顶多做100公斤煎饼。”
彼时的褚魏村,还没有形成煎饼产业的概念。黄伟和村里几户村民一起,凭着“守着三孔有客源”的朴素想法,把自家种的小麦磨成粉,手工烙出煎饼后,用自行车驮着往“三孔”景区跑。“早上五点出发,驮两筐煎饼,中午在景区门口啃个凉馒头,下午再驮着空筐回来。”黄伟记得,那时候景区游客多,煎饼不愁卖,但体力活熬人,“一天下来,肩膀被压得又红又肿,手上全是鏊子烫的疤。”
黄伟站在装满煎饼的架子前。
改变始于1995年。黄伟凑8000元,从邻县买回一台半自动煎饼机。“机器一启动,我都看傻了——原来一天100公斤,现在一天能出200公斤,还不用一直守着鏊子。”机械化的甜头,让黄伟第一次意识到“手艺”之外的“产业”可能。他把自家的厢房改成作坊,又雇了两个村民帮忙,煎饼产量翻了一番,往景区送的频次也从一天一次变成两天三次。
2000年,是王庄煎饼产业的“规模化元年”。随着“三孔”景区游客逐年增多,手工煎饼的需求越来越大,黄伟索性租下村里闲置的老厂房,添置了五台煎饼机,还雇了十多个村民,从“家庭作坊”变成了“小型工厂”。“那时候每天能出500公斤煎饼,除了送景区,还开始给曲阜城里的土特产店供货。”黄伟说,最忙的时候,厂房里的灯从早亮到晚,村民们轮班干活,他自己则骑着摩托车跑市场,“一天跑十几个店,半年不到鞋底都磨破了两双。”
村民正在打包煎饼。
真正让产业“扎下根”的,是2010年的“订单农业”尝试。“之前面粉都是从粮贩子手里买,质量不稳定,价格也忽高忽低。”黄伟回忆,一次因为面粉受潮,烙出的煎饼口感变差,景区退货不说,还丢了两个土特产店的订单。痛定思痛后,他找到王庄镇种粮大户孔令军,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我按高于市场价5分钱的价格收他的小麦,他保证给我提供优质粮,这样面粉质量有了保障,他也能多赚钱。”
如今,黄伟的煎饼厂一年要用掉60万斤面粉,全部来自王庄镇及周边的种粮大户。2018年,他又创新推出“公司+庭院”模式:把村里闲置的庭院改造成加工点,公司提供面粉、鏊子和技术,妇女们在家门口烙煎饼,按斤计酬。“现在村里有12个庭院加工点,百余名妇女跟着我干,一个月能赚3000多块,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黄伟指着庭院里正在干活的村民张桂兰说,“桂兰之前在家没收入,现在既能赚钱,又能看着孙子上学。”
在褚魏村,像这样的“庭院工厂”还有5家,全村每年能产出10万斤香酥煎饼,带来40万元的集体收入。“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少人回来做煎饼,村里的路修好了,路灯亮了,就连小卖部的生意都比以前红火。”村支书孔滨笑着说,一块煎饼,让褚魏村从“空心村”变成了“活力村”。
从“接棒”到“破圈”,年轻人的产业新玩法
同样在褚魏村,孔勇的电商直播间里热闹非凡。“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曲阜王庄的香酥煎饼,原材料是本地小麦,无添加、零防腐,咬一口嘎嘣脆!”镜头前,35岁的孔勇拿着一包煎饼,边吃边介绍,身后的货架上,摆满了印有“圣府粮仓”logo的礼盒装煎饼。屏幕上,“拍两箱送试吃装” 的弹幕不断滚动,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我爸那辈,靠的是‘腿勤嘴甜’跑市场;到我这辈,得靠‘手机屏幕’拓销路。”孔勇说,他的父亲孔宪民,是和黄伟同期起步的“老煎饼人”。2009年,孔勇接到父亲的电话:“家里煎饼厂忙不过来,你回来帮衬吧。”回到村里后,孔勇发现,父亲的煎饼虽然质量好,但销售渠道单一,“除了供本地商店,就是靠游客带,一年到头赚的都是辛苦钱。”
孔勇生产的香酥煎饼。
2014年,孔勇尝试在淘宝开了第一家网店。“那时候没经验,就拍了几张煎饼的照片往上放,一个月才卖出去十几单。”不服输的孔勇跟着网上的教程学修图、写文案,还跑到济南参加电商培训。2018年,短视频兴起,他又开始在抖音拍煎饼制作过程:从麦田里的小麦收割,到面粉研磨,再到鏊子上的煎饼成型,“让消费者看到全过程,才会相信咱的产品是真材实料。”
2024年,是孔勇电商事业的“爆发年”。他先后在抖音、天猫、拼多多开设了5家店铺,组建了10人的电商团队,还请了专业的运营公司做推广。“现在每天能出3000多单,最高的时候一天卖5000单,电商销量稳居全国香酥煎饼前三。” 孔勇打开后台数据给记者看,订单来自全国各地,最远的到新疆、海南,“以前想都不敢想,咱王庄的煎饼能卖到全国。”
煎饼礼盒。
在孔勇看来,电商不只是“卖货”,更是“倒逼产业升级”。为了适应线上消费者的需求,他组建了新品研发团队,推出了杂粮煎饼、低糖煎饼、芝麻脆煎饼等8个品类,还设计了“孔子文化”“三孔景区”主题的礼盒包装。“年轻人喜欢新鲜的、有文化感的东西,咱的煎饼既要好吃,还要有‘曲阜味’。”孔勇说。
父亲孔宪民看着儿子的“新玩法”,既欣慰又感慨:“我那时候靠力气,他现在靠脑子,长江后浪推前浪,咱王庄的煎饼产业,就得靠年轻人往前带。”如今,孔宪民依然负责工厂的生产环节,孔勇则专注电商和研发,父子俩分工协作,把自家的煎饼厂做成了王庄镇的“电商示范企业”。
从“一块煎饼”到“一条链”
在王庄镇政府的产业规划图上,“香酥煎饼”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条贯穿“育、种、管、收、储、加、销”的小麦全产业链。“从2010年的订单农业,到2023年的‘圣府粮仓’品牌打造,再到现在的全产业链布局,王庄的煎饼产业,走的是‘小产品撬动大产业’的路子。”王庄镇党委书记李萌说。
在王庄镇“圣府粮仓”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有一片标准化的小麦种植基地。“这是咱镇的‘优质小麦示范园’,有1.5万亩,专门为煎饼企业提供原材料。”李萌介绍,为了保障面粉质量,镇里联合曲阜市农业农村局,引进了“济麦 44”“鲁原502”等优质小麦品种,还邀请农业专家指导种植,“从选种到收割,全程标准化,确保每一粒小麦都符合煎饼加工的要求。”
目前,王庄镇已有10个村为煎饼企业提供小麦、粗粮等原材料,涉及农户800余户。“以前种小麦,一斤卖1.2元,现在卖给煎饼企业,一斤能多赚5分钱,10亩地一年就能多赚近1000块。”王庄镇后孟村党支部书记孔涛说,村里专门建设了200亩小麦良种育种基地,选育专用小麦和强筋小麦。
村民正在把打包好的煎饼装上物流车。
像后孟村有种植优势的村庄,还有前孟村、孟李村等8个“育种基地”,而这也是“圣府粮仓”全产业链条最开始的环节。
在产业链的“加工端”,王庄镇形成了“龙头企业+中小作坊+庭院加工点”的梯队格局。除了黄伟、孔勇这样的龙头企业,还有30余家中小煎饼作坊,以及50多个庭院加工点,全镇煎饼年产量达400万斤,年产值超3000万元。“我们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把小作坊整合起来,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产业合力。”李萌说。
产业链的“销售端”,则形成了“线下+线上”的双渠道格局。线下,依托“三孔”景区和曲阜市区的土特产店,建立了50余个销售点,和大润发、华润等商超合作;线上,以孔勇等电商企业为带动,全镇已有10余家煎饼企业涉足电商,年线上销售额超1000万元。
煎饼工厂化生产车间。
全产业链的发展,给王庄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振兴成效。截至目前,全镇煎饼产业累计带动2000余人实现就业,其中农村妇女占比达60%,年人均增收3.5万元;预计今年全镇煎饼产业将带来3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带动10个村集体增收,平均每村年增收超20万元。“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不少人回来做煎饼、搞电商,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乡村振兴的底气也越来越足。”褚魏村党支部书记孔滨说。
对于王庄镇来说,煎饼产业的未来,不仅是“做大做强”,更是“做精做特”。“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圣府粮仓’品牌,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煎饼产业集群,让一块小煎饼,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大引擎,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李萌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曹楠 苗乐 董文宇)
十大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