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北京,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外媒问到第四艘航母的建设进展。发言人张晓刚回应了一句不长的话:“航母建设会始终依据国家安全需求和装备技术发展稳步推进。”现场很平静,话却很关键。因为这个,外界立刻开始琢磨。
接着说原因。懂中国军工节奏的人清楚,类似的答法不是敷衍。很多大型项目在公开前,官方都是这样说。同样的套路,之前也出现过。比如歼-20、福建舰,都在“稳步推进”的口径后面。
然后看这次回应的细节。张晓刚没有用“不了解具体情况”把话题打住。他强调“根据国家安全需要”和“装备技术发展”。这种组合,往往代表规划已在路上。结果,猜测自然越传越广。
事实层面,现在没看到“第四艘航母”官方立项公告。但观察人士把这次回应,与过去确认新项目的前奏对比。思路很一致。因为这个,很多人认为“有了方向,有了节奏”。大家把目光投向造船厂。
大连那边的动静,外界一直在看。今年初,坊间照片和商业卫星图里,出现过大型分段样子的钢构件。尺寸很夯,布局也像是大船准备用。同样的画面,还能看到甲板相关的设施。需要说明,官方没确认这些属于新航母。
现场有人拍到舰载机全尺寸模型。还有类似弹射器轨道的装置。这些细节拼起来,传言的可信度在涨。结果就是,关于“004型”的讨论更热。同样也更需要耐心。
再看已公开的进展。福建舰今年多次海试,海军发布过舰载机训练和弹射器相关画面。电磁弹射的应用在不断磨合。这套系统,是中国自己走的路。因为这个,后续舰的设计就有抓手。
简评一句,福建舰的测试是“把复杂系统跑顺”的过程。跑顺了,下一艘的风险就小很多。供应链、人员、流程都在形成。同样重要的是,训练体系也在跟上。这些都是往前走的底子。
关于动力,外界最关心的是“核不核”。央视军事等节目,长期在“弹射型、核动力”两个方向上做解读。口径很稳。这不是宣布,但指向很明确。因为这个,大家把“第四艘是核动力”的可能性提高了。
核动力意味着什么?续航更久。补给负担更小。电力更充足,设备能开满功率。同样的出海时间,能做的事情更多。结果是,远海值班更从容。这在实战化训练里很关键。
至于体型和搭载,外界多用“10万吨级”来估算。舰载机组合,也常提隐身战机、预警机、无人机。这些都是合理推断,但没有官方数字。现在只能说方向。具体数量,要等公开。
再说任务需求。中国是全球最大贸易国之一,海上通道天天在跑。油轮、货轮要安全,护航力量就得在场。同样的道理,远海补给和撤侨也要靠硬件。核动力航母在这些场景里,能提升覆盖时间和范围。
说到掰手腕,很多人会拿中美航母比。美国有11艘核动力航母,这个是公开信息。在亚太的常态存在,一般是一艘,特殊时期会到两艘。中国如果做到多艘轮换常驻,态势就更稳定。海上对话空间也会更大。
需要提醒的是,别把航母发展理解成“学别人”。中国下棋,先看自身需求。要多少艘,看任务强度和预算安排。另外,技术路线也会根据自己的工业基础来选。结果是,一步步往外走,但不急不躁。
外界还在问两个问题。第一,何时官宣“第四艘”。第二,是否采用核动力。同样重要的是,新舰会在哪个船厂起步。这些答案,可能要等到下一阶段测试节点。也要看公开发布的节奏。
傍晚的大连湾,海风有点凉。码头上,塔吊慢慢转,焊花一闪一闪。工人把一块巨大的钢板吊起,缓缓移到指定位置。旁边的白色安全帽排成一列,监督对位。下一次记者会,会不会把那句“稳步推进”说得再具体一点?
十大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