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6日,昆明文理学院以“追寻红色足迹・铸牢爱国之魂”为主题,组织50余名师生赴腾冲开展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昆明文理学院分课堂第二讲。
盛夏的滇西,松柏苍翠。师生们来到庄严肃穆的腾冲国殇墓园。苍松翠柏掩映下,高耸的远征军烈士纪念碑无言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气氛凝重,步履沉沉。学生代表手捧素白花圈,缓缓拾级而上,将无尽的哀思与崇高的敬意献予为国捐躯的先烈。全体师生手持菊花,依次献上,静默肃立。
展开剩余81%“站在纪念碑前,触摸历史的温度,课本上‘抗战精神’四个字变得无比具体和厚重。先烈们用生命捍卫的家园,需要由我们这一代青年来守护和建设。”昆明文理学院大学生宣讲团成员龚珈冉动情地对记者说。
从国殇墓园到艾思奇故居,短短一段路,却跨越了两种坚守。烈士们用生命守护国土的完整,艾思奇用思想捍卫精神的家园。他们的选择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底色:对民族的赤诚,对真理的坚信。
在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先生的纪念馆,泛黄的《大众哲学》手稿静静躺在陈列柜中,无声地诉说着一段传奇。那些早期版本的著作、泛黄的信札,生动展现了艾思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艰辛历程和卓越贡献。
艾思奇纪念馆馆长伯雁婷为师生们深情讲述了艾思奇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范,深入阐释了《大众哲学》对一代代革命青年的深远影响。
师生们在陈列柜前驻足凝视,聆听艾思奇先生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播撒到千千万万民众心中。
在纪念馆的交流分享环节,课堂气氛变得格外热烈。昆明文理学院大学生宣讲团的成员们,尝试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话语,生动诠释“抗战精神与当代青年责任”的内在联系,努力让理论知识“接地气”“入人心”。
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则结合自己在乡村一线的亲身经历,分享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服务基层、振兴乡村的实际行动。“在临沧永德县,跟随阿妈捶打构树皮、制作构皮纸,那份重复中的坚韧,让我想起在军营的摸爬滚打——不同的战场,同样的韧劲。”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成员潘云猛的分享赢得了热烈掌声。
活动期间,昆明文理学院还与艾思奇纪念馆就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学术研究及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昆明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杨添富表示,此次活动是学院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分课堂品牌、探索“开门办思政”的生动体现,学校将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以更多元的形式激活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子在追寻红色足迹中铸牢爱国之魂。
记者手记
这堂行走在滇西大地上的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围墙,让凝固的历史遗迹和珍贵的红色资源变成了最鲜活的教材。松涛声中的肃穆献花,泛黄手稿前的凝神思考,实践分享中的思想火花……都构成了这场沉浸式思政教育的动人篇章。昆明文理学院正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努力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新体系,引导青年学子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学思践悟中铸牢爱国之魂,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记者手记
这堂行走在滇西大地上的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围墙,让凝固的历史遗迹和珍贵的红色资源变成了最鲜活的教材。松涛声中的肃穆献花,泛黄手稿前的凝神思考,实践分享中的思想火花……都构成了这场沉浸式思政教育的动人篇章。昆明文理学院正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努力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新体系,引导青年学子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学思践悟中铸牢爱国之魂,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来源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万旭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发布于:云南省十大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